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用机床定制 > 正文

有没有确保数控镗床加工凸轮的精度?

有没有确保数控镗床加工凸轮的精度?

凸轮作为机械传动里的“指挥官”,轮廓曲线差一丝,机构动作就可能“乱套”——要么是发动机配气时机不准,要么是纺织机械纬纱投叉卡顿。在数控镗床上加工凸轮时,不少师傅都吃过精度亏:轮廓明明画得圆,铣出来却带“锥度”;表面看着光滑,一测粗糙度却超差;换个批次材料加工,尺寸就飘。这些“毫米级”的麻烦,其实都藏在对精度把控的细节里。要想让凸轮轮廓“分毫不差”,得从机床、工艺、刀具到编程,把每个环节的“螺丝”都拧紧。

机床本身的“地基”不能松

数控镗床是凸轮加工的“操刀手”,机床自身的精度就像建楼的“地基”,地基歪了,楼再稳也歪。首先要盯紧主轴的“动态表现”——镗凸轮时主轴既要高速旋转又要轴向进给,要是主轴径向跳动超过0.01mm,铣出的轮廓就会出现“椭圆度”,本该是圆弧的地方被“削平”。最好用千分表在主轴端面测跳动,装上刀具后再复测一次,确保刀具回转中心的同轴度在0.005mm以内。

导轨是机床“行走”的关键,要是导轨有磨损或润滑不良,工作台移动时就会“发飘”,直线度都保证不了,凸轮轮廓的直线性更别提。开机后最好先让空走机床10分钟,让导轨润滑油膜均匀,再加工高精度凸轮。丝杠间隙也得定期检查,间隙大了,反向移动时会有“空行程”,凸轮轮廓的衔接处就会出现“台阶”。有老师傅的经验是:用百分表表座吸在工件上,手动移动工作台,反向时看百分表指针是否“回零”,偏差超过0.005mm就得调整丝杠预紧力。

有没有确保数控镗床加工凸轮的精度?

工艺规划的“路线图”要画细

凸轮不是简单的“圆+直线”,轮廓曲线往往是由阿基米德螺旋线、渐开线等复杂线型组合而成,工艺规划稍有不慎,精度就可能“跑偏”。第一步要算好“装夹账”——薄壁凸轮用虎钳夹紧容易变形,得用“涨套夹具”,通过均匀的径向压力让工件“服帖”;带轴类的凸轮,最好用“一夹一顶”的方式,但尾座顶紧力不能太大,否则工件会“伸长”。曾有个师傅加工汽车凸轮轴,就是因为尾座顶紧力过猛,工件加工完冷却后变形0.03mm,直接报废。

有没有确保数控镗床加工凸轮的精度?

余量分配更要“精打细算”。粗铣时留1-1.5mm余量太浪费,留0.3-0.5mm又容易让刀,最好分粗、精、光三轮:粗铣去大部分材料,留0.8-1.2mm;半精铣留0.2-0.3mm,消除粗铣的“波纹”;精铣只留0.05-0.1mm,最后用圆弧刃刀具“光一刀”。材料硬度也得考虑:铸铁件可以“大刀阔斧”地铣,但45钢调质后就得“慢工出细活”,进给速度太快会让刀具“让刀”,导致轮廓尺寸偏小。

刀具的“手术刀”要选对

凸轮轮廓的精度,一半靠刀具“切”出来,一半靠刀具“稳”住。精铣凸轮轮廓时,千万别随便拿把立铣刀就上——圆弧角小的部位用直刃刀具会“啃刀”,圆弧大的部位用球头刀又“扫不到边”。最好选“圆弧端铣刀”,前角5°-8°,后角12°-15°,这样切削时轻快,还不容易“粘屑”。加工淬火后的凸轮(比如HRC45以上),得用立方氮化硼(CBN)刀具,硬质合金刀具碰到高硬度材料,很快就“磨秃”了。

刀具安装的“同心度”比选刀更重要。有次加工航空凸轮,因为刀具夹紧时没擦干净刀柄锥面,装上去跳动有0.03mm,铣出的轮廓直接“肥”了0.05mm。正确的做法是:每次装刀前用酒精把刀柄锥孔和刀具锥柄擦干净,用对刀仪测刀具跳动,超过0.01mm就得重新装。刀具长度也要“短而精”,越长越容易“弹性变形”,就像甩鞭子,鞭子越长末端抖得越厉害。

编程的“指令”要懂“机床脾气”

数控代码是机床的“语言”,编不好,再好的机床也“干瞪眼”。凸轮编程不能只盯着“轮廓曲线”,得考虑机床的“动态响应”——比如在圆弧与直线连接处,代码里要加“圆弧过渡”,G01指令直接转G03会让机床急停,产生“冲击痕”。有经验的程序员会用“G64连续路径控制”,让机床在轮廓转角处“平滑过渡”,避免速度突变影响精度。

进给速度的“节奏”很关键。粗铣时进给快没问题,但精铣时要是进给速度不匹配主轴转速,要么是“让刀”导致轮廓尺寸不准,要么是“积屑瘤”让表面拉毛。比如用Φ10mm立铣刀精铣铸铁凸轮,主轴转速1200r/min,进给速度可以调到300mm/min;但要铣铝件,转速得提到2000r/min,进给速度调到500mm/min,太快了刀具会“粘铝”。最好在编程时用CAM软件“模拟切削”,看看刀具路径有没有“过切”或“欠刀”,特别是凸轮的“基圆”和“升程”衔接处,最容易出现“漏轴”。

有没有确保数控镗床加工凸轮的精度?

测量的“标尺”要“零误差”

加工完凸轮不能直接送检,得先做“自检”。最简单的方法是用“样板比”——拿块薄钢板按图纸轮廓剪出样板,贴在凸轮表面上,用塞尺检查缝隙,缝隙超过0.02mm就得返工。但要测“升程误差”(凸轮旋转时,从动件升高的距离),就得用“千分表+分度头”:把凸轮装在分度头上,表头顶在凸轮最高点,每旋转1°记一次表读数,和理论升程对比,偏差超过0.01mm就得调整。

有条件的话,用三坐标测量机(CMM)最靠谱。不过CMM不是随便“测测就行”,测头得校准,工件要“恒温”测量,冬天从车间拿到计量室,得等工件温度和室温一致(20℃±2℃),不然热胀冷缩会让数据“飘”。上次测个高精度凸轮,就是因为工件没“缓热”,测出来的轮廓度差了0.005mm,后来等了2小时再测,结果就合格了。

凸轮加工没“一招鲜”的窍门,机床的“稳”、工艺的“细”、刀具的“准”、编程的“柔”、测量的“严”,这五环扣紧了,精度自然就“稳了”。不管是汽车发动机的配气凸轮,还是印刷机的递纸凸轮,把这些细节抠到位,让“毫米级”的精度成为习惯,凸轮转起来,机构才能“服服帖帖”。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客服微信 : LV00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