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在实际加工中,经常会遇到断续切削的活儿——比如加工铸铁件上的孔,毛坯表面有硬质点;或者是模锻件的开槽,材料分布不均匀;再比如加工那些带有键槽或缺口的轴类零件。这种工况下,数控镗床的刀尖就像在“打地鼠”,一会儿切到材料,一会儿切到空气,冲击载荷特别大,稍不注意不是崩刃就是让刀,表面全是振纹,工件直接报废。
断续切削的难点在哪?说白了,就是“忽上忽下”的力道。刀具切到材料时,瞬间要承受很大的切削力;切到空行程时,力又突然消失,这种频繁的力变化会让刀尖产生微裂纹,时间长了直接崩碎。而且材料硬度不均的话,比如铸铁里的硬质点,比刀具还硬,切削速度一高,刀尖直接“啃”不动。所以选参数不能用常规的“一招鲜”,得根据工件材料、毛坯状态、刀具特性,像“绣花”一样一点点调。
先搞懂“三个关键变量”:切削速度、进给量、切削深度
断续切削的参数核心就这三个,但每个参数的“边界”比连续切削窄,得在“抗冲击”和“高效率”之间找平衡。
切削速度:别追快,要“稳”
切削速度太高,刀尖切到硬质点时,冲击能量太大,就像拿锤子砸玻璃,肯定崩;太低呢,又容易让刀具在材料里“蹭”,产生积屑瘤,把加工表面搞花。
具体咋定?看材料:
- 铸铁件(比如HT250、QT600):表面有硬质点和氧化皮,切削速度得压下来。我们之前加工发动机缸体,毛坯是铸造件,表面硬质点多,初始用120m/min的切削速度,结果3刀就崩了。后来降到80m/min,刀尖的红火程度明显减轻,刀具寿命从3件提升到15件。一般铸铁断续切削,切削速度控制在70-100m/min比较稳妥。
- 模锻件/调质钢(比如45钢调质、40Cr):材料组织致密,但硬度不均(可能局部有软夹杂物),切削速度要比铸铁再低点。以前加工一批40Cr齿轮轴,毛坯是模锻件,表面有小凹坑,用100m/min时刀具总是“打滑”,后来改成70m/min,加个圆弧刃刀尖,稳定了。
- 高温合金/钛合金:这些材料本来就难加工,断续切削时切削速度还得再降20%-30%。比如加工Inconel718,连续切削用40m/min,断续就得降到25-30m/min,不然刀尖直接“烧”了。
记住:断续切削的切削速度,先按连续切削的“下限”给,然后试切。如果切完表面有“亮斑”(刀尖摩擦痕迹),或者声音发尖(转速太高),就降5-10m/min,直到声音“闷实”、表面均匀为止。
进给量:太小“打滑”,太大“崩刃”
进给量太小,每齿切下来的切屑薄,刀尖就像拿指甲“刮”材料,遇到硬质点时,切削力太小,刀具在材料表面打滑,反而容易让刀尖微崩;进给量太大,切屑厚,冲击力直接成倍增加,相当于“用大锤砸核桃”,刀尖肯定扛不住。
关键是“每齿进给量”(fz),不是每转进给量(f)。比如用4刃镗刀,每转进给0.2mm/r,那每齿进给就是0.05mm/r。断续切削时,每齿进给量一般控制在0.1-0.3mm/r(铸铁取大值,难加工材料取小值)。
举个例子:加工灰铸铁件,用4刃硬质合金镗刀,初始每转进给0.3mm/r(fz=0.075mm/r),结果切了2个孔,刀尖就崩了个小缺口。后来把每转进给降到0.2mm/r(fz=0.05mm/r),虽然效率低了点,但一把刀加工了20个孔都没问题。
为啥?因为每齿进给量小,切屑薄,刀尖切入材料时的“冲击缓冲”效果好,就像“快刀削薄纸”,用的是巧劲,不是蛮力。
另外,进给量还得看刀具角度。如果刀尖有圆弧半径(比如R0.4mm),进给量可以适当放大,因为圆弧刃能分散冲击力;如果是尖刀,进给量就得减小,否则刀尖尖最容易崩。
切削深度:先“浅”后“深”,看“让刀”
切削深度(ap)的影响没前两个那么大,但也得注意。断续切削时,如果切削深度太大,刀具刚切入材料就遇到大冲击,容易让刀(孔径变大或锥度变大),尤其是细长镗杆,刚度不够的话,深度大了直接“颤刀”。
一般原则:粗加工时,切削深度控制在刀具直径的0.3-0.5倍(比如镗刀直径20mm,ap取6-10mm);精加工时,ap取0.1-0.5mm,保证表面质量。
但我们遇到过一次教训:加工一个不锈钢法兰,孔径150mm,毛坯余量单边5mm,一开始想着“一刀切完”,ap=5mm,结果镗杆晃得厉害,孔径差了0.1mm。后来改成ap=2.5mm,分两刀切,第一刀粗加工,第二刀精加工,表面反而光了很多。
所以断续切削时,如果毛坯余量大,别“贪多”,分2-3刀切,每刀深度小点,让镗杆有“喘息”的机会,也能避免让刀。
别忽略了“软因素”:刀具、工装、冷却
参数选对一半,剩下的靠“打磨”。断续切削的成功,往往藏在那些“细节”里。
刀具:抗冲击比“锋利”更重要
普通镗刀在断续切削里是“脆皮”,得选“抗冲击”的:
- 刀具材质:优先选细晶粒硬质合金(比如YG8、YG8N),或者涂层牌号(比如TiAlN涂层,耐磨又抗高温)。别用那些太“脆”的超细晶粒合金,比如P10类,虽然硬度高,但抗冲击性差。
- 刀具几何角度:前角别太大(5-10°就行),太大了刀尖强度不够;后角可以适当大点(8-12°),减少后刀面摩擦;主偏角选45°-75°,别用90°尖角刀,尖角最容易崩,圆弧刃(比如R型刀尖)更好,能分散冲击力。
- 刀具安装:镗杆尽量伸出短点,伸出长度不超过直径的3倍,刚度够,振刀才少。如果实在要伸出长,用“减振刀杆”,虽然贵点,但能扛住大冲击。
工装:让工件“稳如泰山”
断续切削时,工件如果没夹紧,振动比镗杆还大。比如加工一个薄壁盘类零件,夹持力不够,切到硬质点时工件直接“跳”,孔径直接报废。
所以夹具得“狠”:用液压夹具,夹紧力要足(别担心压伤工件,断续切削时“压不住”才是大问题);薄壁件可以加“辅助支撑”,比如在孔内塞个橡胶芯,减少振动;加工时如果发现工件有“松动”,立刻停机,别硬着头皮切。
冷却:别让刀尖“干烧”
断续切削时,冷却液要“跟上”。因为切到材料时温度瞬间升高,切到空行程时冷却液又能降温,相当于给刀尖“冷热交替”处理,能减少热裂纹。
推荐用“高压内冷”冷却方式,压力8-12Bar,直接从镗刀内部喷到刀尖,比外部浇注的效果好10倍。以前加工铸铁件,用的外部冷却,刀尖总是粘铁屑,改成内冷后,切屑直接被冲走,表面光得能当镜子。
最后:试切!试切!试切!
重要的事说三遍。没有“万能参数”,只有“最适合你的参数”。别信手册上的“推荐值”,那是给连续切削准备的。拿到新活,先拿废料试:切削速度按下限给,进给量取中间值,切削深度小点,切一两个孔,看刀尖有没有崩刃,表面有没有振纹,孔径尺寸对不对。
如果没问题,再慢慢调高参数(每次调5-10m/min速度,或0.05mm/r进给);如果崩刃或振刀,就降参数,或者换刀尖角度、调整夹具。
我们车间老师傅常说:“断续切削就像骑自行车过坎,慢点稳点才能过去。你非得冲,肯定摔跟头。” 参数调的就是这个“度”,既要效率高,又要刀具省,还得工件质量好——这才是真正的“好参数”。
发表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