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用机床定制 > 正文

哪种应对数控镗床在硬质合金加工中的挑战?

做数控镗床这行十几年,硬质合金加工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。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加工一批航空发动机用的硬质合金导套,仗着机床精度高,直接用常规参数干,结果刀片没走两个孔就崩了,工件直接报废,一算材料费加上工时,够我半个月工资。后来跟厂里的老技工泡在一起,改刀具、调参数、磨角度,折腾小半个月才算啃下这块硬骨头。说这些不是卖弄经验,硬质合金这东西,又硬又脆,加工起来像“拿豆腐雕花”——手稍微重点就崩,轻了又打不动。今天就结合这些年踩过的坑和总结的干货,聊聊数控镗床加工硬质合金到底该怎么应对,不讲虚的,就说实在管用的招儿。

先搞明白:硬质合金加工难到底难在哪?

想解决问题,得先弄明白问题出在哪儿。硬质合金被称为“工业牙齿”,硬度能到HRA90以上,高速钢刀具碰到它跟拿木刀砍石头差不多,就算硬质合金刀具加工,也得小心伺候。具体来说,挑战就这几个:

一是“太硬太耐磨”,刀片磨不起

硬质合金的主要成分是碳化钨和钴,硬度高、耐磨性好,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。加工时刀具磨损特别快,尤其是刀尖和主切削刃,稍微加点工,刀口就磨钝了,轻则工件表面拉毛,重则尺寸直接飘了。我们以前统计过,加工普通碳钢刀片能用3-4小时,加工硬质合金可能1小时就得换刀。

二是“导热太差,热量憋在刀尖”

硬质合金的导热率只有碳钢的1/3左右,加工时切屑带走的热量少,大部分热量都堆在刀尖和工件表面。刀尖温度一高,不仅刀片容易烧损,工件还因为热变形让尺寸控制不住——比如镗一个深孔,刚开始测是合格的,加工到一半一测量,孔径胀了0.02毫米,白干。

三是“脆性大,振动一碰就崩”

硬质合金虽然硬度高,但韧性差,就像玻璃一样,“压得住但受不了震”。数控镗床如果主轴跳动大、装夹不稳,或者切削参数稍微不匹配,加工中一有振动,刀尖直接崩个小口,工件跟着报废。有次用新学徒,夹具没锁紧,刚一吃刀,“啪”一声,刀片和工件一起蹦了,把他脸都吓白。

四是“加工硬化,越刮越硬”

硬质合金加工时,表面层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,产生硬化层,硬度比基体还高。如果切削参数不对,刀具反复刮擦已加工表面,不仅效率低,还容易让刀具二次磨损,形成“越磨越硬,越硬越磨”的死循环。

踩坑后的干货:应对硬质合金加工的几招实招

挑战虽多,但只要摸清脾气,总能找到应对的法子。这些年跟硬质合金“死磕”下来,总结下来就五个字:“刀、参、冷、夹、艺”,把这五方面做扎实,硬质合金加工也能又快又好。

哪种应对数控镗床在硬质合金加工中的挑战?

第一招:“刀”要选对,刀尖上得站得住人

刀具是加工的“牙齿”,硬质合金加工对刀具的要求比普通材料高得多,选不对刀,后面全白搭。

材质:别硬碰硬,得“软硬兼施”

不是所有硬质合金刀具都适合加工硬质合金,得根据加工阶段选。粗加工时余量大、冲击大,用细晶粒硬质合金刀具(比如YG6X、YG8A),这种晶粒细,韧性好,不容易崩刃;精加工时对表面质量要求高,用PCD(聚晶金刚石)复合片刀具最合适。PCD的硬度比硬质合金还高,耐磨性是它的几十倍,加工硬质合金时磨损极慢,能保证长时间尺寸稳定。我们厂现在精加工硬质合金孔,基本全换PCD刀片,一把刀能用300小时以上,尺寸精度还能控制在0.005毫米以内。

几何角度:“锋利”不等于“快”,得带点“内劲”

硬质合金脆,刀具角度不能太“尖”,否则容易崩。前角控制在5°-8°,既能保证切削锋利,又能增加刀尖强度;后角比加工普通材料小2°-3°,一般6°-8°,减少后刀面和工件的摩擦;主偏角选75°左右,径向切削力小,不容易让工件“让刀”;刀尖圆弧半径磨大点,0.2-0.4毫米,相当于给刀尖加了“安全套”,抗冲击能力强。之前有个师傅图省事,直接拿加工碳钢的刀(前角15°)去干硬质合金,结果第一个孔刀尖就崩了,后来按这个角度重新磨刀,一次就成功了。

涂层:给刀片穿“防火服”

硬质合金刀具最好带涂层,TiAlN涂层最合适,它能耐1200℃以上的高温,形成一层氧化铝保护膜,把切削热和切屑隔开,减少刀片和工件的粘结。我们之前用无涂层刀片加工,刀尖温度一测就800多℃,用TiAlN涂层后,同参数下刀尖温度降到500℃以下,寿命直接翻倍。

第二招:“参”要对路,不是“越快越好”是“刚好就行”

哪种应对数控镗床在硬质合金加工中的挑战?

哪种应对数控镗床在硬质合金加工中的挑战?

切削参数是加工的“节奏”,硬质合金加工“急不得”,得找到“稳、准、慢”的平衡点。

切削速度:别跟“硬碰硬”,得“慢工出细活”

很多人觉得转速越高效率越高,硬质合金加工反其道而行之——转速太高,切削热集中在刀尖,刀片容易烧。一般硬质合金加工的线速度控制在80-120米/分钟,具体看材料牌号:钴含量高的(比如YG8)韧性好,可以稍高(120米/分钟);钴含量低的(YG3X)脆,得降到80-100米/分钟。我们加工某型号硬质合金阀体,用YG6X刀具,转速选800转/分钟,线速度92米/分钟,稳定得一批。

进给量:“少吃多餐”比“狼吞虎咽”强

进给量大,切削力大,容易让硬质合金工件“崩”;进给量小,切削温度高,刀具又容易磨损。一般精镗进给量控制在0.08-0.15毫米/转,粗镗可以到0.2-0.3毫米/转,但最大别超过0.35毫米/转,否则刀尖扛不住。记得刚开始干活,为了追求效率,把进给量调到0.4毫米/转,结果刀片刚切入就“崩边”,后来师傅说硬质合金加工,进给量超过0.35就是“玩命”,现在记住了。

切削深度:“由深到浅”,给刀片“留余地”

粗加工时切削深度可以大点,一般1.5-3毫米,但别超过刀具直径的1/3,否则径向力太大,容易让刀杆“让刀”;精加工时一定要小切深,0.1-0.3毫米,甚至“光刀”(0.05毫米以下),把硬化层切削掉,保证表面粗糙度。我们精加工硬质合金液压件孔,最后光一刀,进给0.05毫米/转,转速1200转,表面粗糙度Ra0.2,客户直接点名要这种工艺。

第三招:“冷”得到位,给刀尖“泼凉水”

前面说了硬质合金导热差,光靠自然冷却根本不够,得用“强冷”把热量“强行带走”。

高压冷却:给刀尖“装消防栓”

普通浇冷却液就像“撒水”,压力小、流量大,根本钻不到切削区。现在数控镗床基本标配高压冷却系统,压力要调到10-20兆帕,流量每分钟20-30升,冷却液通过刀片内部的孔直接喷到刀尖,相当于给刀尖“冲了个高压澡”。我们之前用普通冷却,刀片寿命40分钟;换高压冷却后,同样是YG6X刀具,寿命提升到150分钟,铁屑都变成短小的C形屑,不再是“面条屑”。

内冷却:如果机床不支持,就得“自己动手”

有些老机床没有高压冷却,可以改造刀具,在刀杆上钻个孔,接个高压管,让冷却液从刀杆中间喷到刀尖。有个老师傅自己磨刀,在刀杆上钻了3毫米孔,接了个自行车气门嘴改装的接头,用乳化泵加压,效果比外冷却强十倍,现在厂里好多老工位都在用。

冷却液配方:别乱用,“对症下药”才行

硬质合金加工别用水溶性乳化液,浓度低、润滑性差,容易粘刀。用浓度10%-15%的极压乳化液,或者半合成切削液,里面有极压添加剂,能在高温下形成润滑膜,减少摩擦。有次客户提供的切削液是普通全合成的,加工时工件表面全是“积屑瘤”,换成本地品牌的极压乳化液后,铁屑光滑如镜,问题立马解决。

第四招:“夹”要稳,工件不能“动一下”

硬质合金脆,装夹时哪怕有0.01毫米的松动,加工中都会被放大成振动,直接让工件报废。

夹具:“刚性”第一位,别跟“灵活”较劲

优先用液压三爪卡盘、气动夹具这类刚性好的夹具,别用虎钳、手动夹具,它们夹紧力不够,还容易松动。加工薄壁件或异形件时,做个专用胎具,把工件完全“抱住”,比如我们加工一个圆环状硬质合金件,用普通卡盘夹外圆,加工时工件“让刀”0.03毫米,后来做个带锥度的胎具,工件端面贴紧胎具端面,夹紧后“零让刀”,尺寸立马稳了。

装夹力:“宁紧勿松”,但不能“勒坏”工件

夹紧力要足够大,但别太大把工件夹变形。比如夹硬质合金棒料,夹紧力控制在工件屈服极限的60%-70%,用手拧夹紧螺丝时,感觉“费点劲但还能拧动”就行。有次学徒怕工件松动,用扳手使劲拧,结果工件夹出个椭圆,报废了,后来教他“用扭矩扳手,扭矩控制在15N·m”,再没出过问题。

找正:“零间隙”是底线

工件装夹后必须找正,径向跳动控制在0.005毫米以内。用百分表或千分表打外圆和端面,表针跳动超过0.01毫米就得重新装夹。有一次加工一个高精度硬质合金衬套,找正时表针跳了0.015毫米,没当回事,结果加工完测量,圆度差了0.02毫米,只能报废,找正真的不能含糊。

第五招:“艺”要活,不“一根筋”干到底

硬质合金加工不能“一条道走到黑”,得根据工件形状、精度要求,灵活调整工艺路线。

粗精加工分开:“先拆楼,再装修”

硬质合金加工必须粗、精加工分开,粗加工把大部分余量去掉(留0.3-0.5毫米精加工余量),但别追求光洁度,重点是把效率提上去;精加工专门用锋利的刀具、小切深、小进给,把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做出来。之前有个工件,想一次性加工到位,结果粗加工时硬化层太深,精加工根本切削不动,后来分开加工,效率提高一倍,质量还稳。

走刀路径:“短平快”避开“震区”

镗削深孔或薄壁件时,走刀路径尽量短,减少刀具悬伸量。比如加工1米长的深孔,用“分级进给”法,每镗50-80毫米就退刀排屑,避免铁屑堵塞;加工薄壁件,用“对称切削”,让切削力相互抵消,减少变形。我们加工一个0.5米长的硬质合金套筒,一开始单边切削,工件“让刀”0.05毫米,后来改成对称铣削,让刀量降到0.005毫米。

实时监控:“眼睛盯着表,耳朵听声音”

加工时别离开机床,眼睛盯着电流表、振动值表,耳朵听切削声音——电流突然增大,说明切削力太大,可能进给量或切削深度超标;听到“滋啦滋啦”的尖叫,是温度太高,得降转速或加大冷却;听到“咔嗒咔嗒”的异响,赶紧停机,可能是刀片松动或工件有硬质点。老师傅凭经验就能听出问题,新手多盯着仪表,也能及时发现隐患。

最后一句:没有“万能法”,只有“用心干”

哪种应对数控镗床在硬质合金加工中的挑战?

硬质合金加工确实难,但难不倒用心的人。刀具选不对就多试几款,参数不合适就一点点调,夹具不稳就改个胎具,工艺不行就换种思路。我见过最厉害的老师傅,拿把废刀片,在砂轮上磨十几分钟,磨出个特殊角度,硬是把硬质合金加工出来了。所以说,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,只要摸清硬质合金的脾气,用心去琢磨,再难的挑战也能啃下来。做加工这行,没什么捷径,就是“多看、多试、多总结”,把每一件工件当成“作品”来做,质量自然就上来了。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客服微信 : LV0050